凯发k8娱乐官网app下载网络时代科学类报刊将面临怎样的抉择?这个话题早已不新鲜。大约十年前,中国媒体人和人文学者已经开始议论纷纷。
而早在2009年6月29日,时任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就在“报纸与谷歌搜索引擎”国际会议上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归纳为一句线年之内所有的传统内容将数字化,信息经营模式现在就要改变。”
科学类报刊与其他传统新闻报纸一样,都因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而发生了新闻传播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在印刷时代和工业化时代中,领袖们依赖传统媒体引导大众。这种“自上而下”的形成模式使得人们在众人赞同的观点中积极表达支持态度,而对众人反对但自己却赞同观点则保持沉默,主要是怕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态势。
在网络时代,非实名制的表态模式使得沉默的螺旋模式开始消失。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观点和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行为,让害怕孤独的心理在隐秘的状态下逐步消失。
意见表达者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中逐步形成某一个时间段的场,这种场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新闻传播模式。过去由领袖建构主流的模式被“乌合之众”的效应所替代。但是,无论是信息自由化还是“乌合之众”效应,都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这种管理体制可能会导致报纸忽略受众对科学技术信息的需要,更多地关注所属部门的信息和思想的传播。这种效应在传统的纸质报刊媒介中可以持续,但是在信息化的传播模式中,则难以为继。
科学类报刊的传播效应也受到了电子网络时代的重要影响。2013年初,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出版了一本颇具影响的书《全新数字时代:重塑人类、国家与企业的未来》,用追踪的写作手法阐述了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如何改变社会。
“这些平台形成了真正的转折范例。他们的力量之源正是自身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发展速度。”作者描述道,“除了生物学角度的病毒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像这些科技平台一样,发展如此之快、如此高效和积极主动,这使得建立、控制和使用他们的人们也同样强大。”
在电子技术的冲击下,1786年便发行第一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不得不于2010年停刊。这部被称为囊括了人类最全知识的图书,在经历了220多年的辉煌历程后,不得不让位于“维基百科”。
网络的信息自由化同样也冲击了出版模式,它所影响的范围不仅仅是报纸,同样也影响到图书出版业。
美国作家贝拉安德雷把自己的爱情小说放到Barnes & Noble网站上卖,3万多人下载了她的第一本小说,收入5万美元。第二本书下载量达6万多,收入15万美元。“自出版”将世界出版业带入一个难以想象的境地。
科学信息在媒体上的传播也受到了大数据技术的影响。遵循摩尔定律的电子技术一方面使处理数据的技术成本降低,同时使数据量、数据来源及数据种类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自然地,这样的情况也使科学技术信息呈现出多样化,进一步使得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受到来自国内外科技界、社会媒体、电子数据渠道等各种文化立场声音的影响。在大数据“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们往往对预测未来感到无能为力。
公众开始更多地关注科技信息,特别是科学带来的益处与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如环境污染、核能利用、转基因食品、科学家行为、PX化工厂、传染病、药物、医院救治、地震等突发事件,都与科学技术有关。
这些事件在传播过程中携带的各种信息不仅快速传播,更重要的是在传播中变形,可以改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看法,也可能会导致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偏离,从而引发态度和行为的转变。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如果报纸忽略了公众文化“语境”,停滞在“自说自话”中,就有可能影响到科学技术信息的有效传播。
有人十分自豪地说,“只有中国有科技类的专业报纸”。这其实是中国特色,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尽管不少科学类报刊的发行量都没有公开,但是,关注媒体发展趋势的学者通过粗略判断就可以得知,发行量应该并不乐观。
这是由于科学和技术并不是普通大众关心的信息,而仅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关注的信息源,其主要特征是满足“小众”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其影响力大约不会高于专业学术期刊。
我们将眼光延伸至世界,尤其是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影响的媒体,比如每日发行量达到230多万份的《纽约时报》。该报纸每周二的“科学时代”(Science Times Section)专版大约要占据8个版面,除了广告以外,最新的科学技术新闻和深度报道占据了70%左右的内容。
对美国“公众科学素养理论”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维度”的创立具有重要影响的米勒教授,将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确定为“是否能够读懂《纽约时报》周二的科学报道”。也就是说,只有能够看懂周二《纽约时报》,才算具有科学素养。
但是,2006年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28%的美国公民却没有一份专业的科学技术报纸。这说明什么?科学技术的有效传播主要在于是否具有强大的渗透力。
2014年,“布鞋院士李小文”的名气大于当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院士;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和崔永元的名气要远远大于该领域的科学家们;媒体人柴静的《穹顶之下》,点击率远远高于环保部门关于环境问题的文件。
如果说过去的某种学说都是通过著作而得到传播并形成思想影响的话,那么今天,大众文化基本就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形式所形成的。技术在改变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理解模式和行为模式。
2009年,科学松鼠会建立,这个年轻人创立的科学传播NGO以“让科学也流行”和“敲开科学的坚果”等新颖语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赛先生”和“知识分子”在海外归国科学家等的领导下,似乎重启了1915年胡适和任鸿隽等将真正的“科学”引进中国的。
因此,无论是科学类报刊还是大众报纸,必须从死板的纸上语言变成电子信息,进入“低头族”的信息流,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今天,脱离了电子媒介的信息将一文不值。
面对电子技术的急剧发展,今天的我们无法预测明天的信息传播形势。我们更无法预测报纸,尤其是科技专业类报纸明天的命运。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必须变革,没有变革只有死路一条。■